今年以来,慢直播“火”了。先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央视频等媒体连续多日24小时不间断直播武汉火神山、雷神山医院建造。此后又有人民日报新媒体慢直播报道2020年日环食,央视新闻慢直播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过程等。今年高考前,央视频再次将摄像头对准了趵突泉等国内知名景点,开启高考减压慢直播。
不同于时长5分钟之内的短视频,也不同于由主播主导,通过讲解展示引导观众的直播节目,慢直播没有人为设定的情节,没有背景音乐、旁白音效的参与,记录的是现场,留下的是真实。
正因为这份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与沉浸感,为受众在信息爆炸的“快”时代,带来静下心来自主观察与思考的空间。通过慢直播对新闻事件随时随地的“围观”,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事件中的存在感与参与感,提升了媒体的传播效果。与此同时,慢直播“只要你想看,我一直都在”的陪伴感,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在获取必要信息之外的情感需求。
据笔者了解,当前慢直播的使用场景主要有三类,一是自然景致,二是灾难救援,三是对场景性、现场感要求较强的新闻报道。这些慢直播,或者带给人们轻松愉悦的感官体验,或者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突发新闻事件进展,但最终都是保障公众知情权,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。
随着5G、4K超高清、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,相信慢直播的门槛与成本均会有所下降。结合受众获取新闻信息渠道与需求的改变,媒体不妨探索更多适合慢直播的应用场景,比如带领网友“云”游乡村美景,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助力。结合媒体宣传主题的策划,期待慢直播在丰富信息传播形式的同时,能为提升新闻报道“时、度、效”发挥更大的作用。尹琨
编辑: